《水经》云:“彭蠡之口,有石钟山焉。”郦元以为下临深潭,微风鼓浪,水石相搏,响若洪钟,因受其称。有幽栖者,寻纶东湖,沿澜穷此,遂跻崖穿洞,访其遗踪。次于南隅,忽遇见双石,欹枕潭际,影沦波中。询诸水滨,乃曰石钟也,有铜铁之异焉。扣而聆之,南声函胡,北声清越,桴止响腾,馀韵徐歇。若非潭滋其山,山涵其英,联气凝质,发为至灵,不然则安能产兹奇石乎!乃知山仍石名旧矣。如善长之论,则濒流庶峰,皆可以斯名冠之。聊刊前谬,留遣将来。贞元戊寅岁七月八日,白鹿先生记。
《水经》云:“彭蠡之口,有石钟山焉。”郦元以为下临深潭,微风鼓浪,水石相搏,响若洪钟,因受其称。有幽栖者,寻纶东湖,沿澜穷此,遂跻崖穿洞,访其遗踪。次于南隅,忽遇见双石,欹枕潭际,影沦波中。询诸水滨,乃曰石钟也,有铜铁之异焉。扣而聆之,南声函胡,北声清越,桴止响腾,馀韵徐歇。若非潭滋其山,山涵其英,联气凝质,发为至灵,不然则安能产兹奇石乎!乃知山仍石名旧矣。如善长之论,则濒流庶峰,皆可以斯名冠之。聊刊前谬,留遣将来。贞元戊寅岁七月八日,白鹿先生记。
《水经》上说:“彭蠡的入口处有一座石钟山。”郦道元认为石钟山下面靠近深潭,微风掀起波浪,水和石头互相撞击,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,因而对此名称欣而受之。有位高隐之士人,在东湖边上垂钓,顺着水波走到尽头,于是登上山崖,穿过山洞,探访石钟山的遗迹。走到山的南角,忽然看见两块石头,倾斜地靠在潭边,石头的影子倒映在水中。向住在水边的人询问,才知道这就是石钟山,它还有铜铁那样的不同音质。敲击它并聆听它的声音,南面的声音重浊而模糊,北面的声音清脆而悠远,停止敲击,声音还在传播,余音慢慢地消失。如果不是这潭水滋养了石钟山,石钟山又包容了这潭水的灵秀之气,凝聚了精气,发出这种奇妙的声音,那石钟山怎么能出产这么奇特的石头呢!这才知道山名原来是由石头得来的,已经由来已久。像郦道元所说,那么凡是靠近水流的山峰,都可以用石钟山来命名。现在我把这种说法记录下来,纠正以前的错误,留给将来的人看。贞元戊寅年七月八日,白鹿先生记。
《水经》上说:“彭蠡的入口处有一座石钟山。”郦道元认为石钟山下面靠近深潭,微风掀起波浪,水和石头互相撞击,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,因而对此名称欣而受之。有位高隐之士人,在东湖边上垂钓,顺着水波走到尽头,于是登上山崖,穿过山洞,探访石钟山的遗迹。走到山的南角,忽然看见两块石头,倾斜地靠在潭边,石头的影子倒映在水中。向住在水边的人询问,才知道这就是石钟山,它还有铜铁那样的不同音质。敲击它并聆听它的声音,南面的声音重浊而模糊,北面的声音清脆而悠远,停止敲击,声音还在传播,余音慢慢地消失。如果不是这潭水滋养了石钟山,石钟山又包容了这潭水的灵秀之气,凝聚了精气,发出这种奇妙的声音,那石钟山怎么能出产这么奇特的石头呢!这才知道山名原来是由石头得来的,已经由来已久。像郦道元所说,那么凡是靠近水流的山峰,都可以用石钟山来命名。现在我把这种说法记录下来,纠正以前的错误,留给将来的人看。贞元戊寅年七月八日,白鹿先生记。
《水经》云:“彭蠡(lǐ)¹之口,有石钟山焉。”郦元以为下临²深潭,微风鼓浪,水石相搏³,响若洪钟,因受其称。有幽栖(qī)⁴者,寻纶(lún)⁵东湖,沿澜(lán)穷此,遂跻(jī)⁶崖穿洞,访其遗踪。次于南隅(yú),忽遇见双石,欹(qī)⁷枕潭际,影沦(lún)波中。询诸水滨,乃曰石钟也,有铜铁之异焉。扣而聆之,南声函(hán)胡,北声清越,桴(fú)止响腾,馀(yú)韵徐歇。若非潭滋其山,山涵其英,联气凝质,发为至灵,不然则安能产兹奇石乎!乃知山仍石名旧矣。如善长之论,则濒(bīn)⁸流庶峰,皆可以斯名冠之。聊刊前谬(miù)⁹,留遣(qiǎn)将来。贞元戊寅岁七月八日,白鹿先生记。
¹彭蠡:鄱阳湖的古称。²临:临靠。³搏:撞击。⁴幽栖:隐居。⁵纶:借指垂钓。⁶跻:登。⁷欹:倾斜,歪向一边。⁸濒:靠近;临近。⁹谬:谬误;错误。
¹彭蠡:鄱阳湖的古称。²临:临靠。³搏:撞击。⁴幽栖:隐居。⁵纶:借指垂钓。⁶跻:登。⁷欹:倾斜,歪向一边。⁸濒:靠近;临近。⁹谬:谬误;错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