奠枕楼头风月,驻春亭上笙歌。留君一醉意如何?金印明年斗大。
秀骨青松不老,新词玉佩相磨。灵槎准拟泛银河,剩摘天星几个。
您身如青松,气质不凡,不见其老。您作的新词像玉佩一样发出美妙的音响。您归乡与妻子相会,犹如乘灵槎,泛天河多摘几颗天星,多生几个贵子。
奠枕楼头风月,驻春亭上笙歌。留君一醉意如何?金印明年斗大。
自从您到滁州后,我们一起在奠枕楼上吟风弄月,在驻春亭笙歌作乐。暂留滁州共享一醉之乐怎么样?祝您明年高升。
参考资料
1、(宋)辛弃疾著.中国古典文学丛书 稼轩词编年笺注 上.上海.上海古籍出版社.2018.28-29 2、谢俊华注.辛弃疾全词详注 上.沈阳.辽宁人民出版社.2016.37 3、叶嘉莹主编;母庚才,顾之京副主编;朱德才,薛祥生,邓红梅编著.辛弃疾词新释辑评 上.北京.中国书店.2006.56-58
秀骨¹青松不老,新词玉佩相磨。灵槎(chá)²准拟(nǐ)泛银河,剩摘天星几个³。
西江月:词牌名,又名“白蘋香”“步虚词”“江月令”等。本唐教坊曲名,后用作词牌。以柳永《西江月·凤额绣帘高卷》为正体,双调五十字,上下片各四句,两平韵、一叶韵。为范南伯寿:一作“寿范南伯知县”。范南伯,即范如山,字南伯,邢台人,为辛弃疾的内兄。¹秀骨:不凡的气质。²灵槎:能乘往天河的船筏。槎,木筏。准拟,准定,一定。³“剩摘”句:词人自注:“南伯去岁七月生子。”剩,此处作“多”解。
奠(diàn)枕楼¹头风月,驻春亭²上笙(shēng)歌³。留君一醉意如何?金印明年斗大。
¹奠枕楼:辛弃疾在滁州所建的楼。友人周孚来滁相会,作《奠枕楼记》略记其始末。盖取天下太平,安居高卧,登楼览胜,与民同乐之意。²驻春亭:未详,疑亦滁州的一座亭台。³笙歌:泛指奏乐唱歌。
参考资料
1、(宋)辛弃疾著.中国古典文学丛书 稼轩词编年笺注 上.上海.上海古籍出版社.2018.28-29 2、谢俊华注.辛弃疾全词详注 上.沈阳.辽宁人民出版社.2016.37 3、叶嘉莹主编;母庚才,顾之京副主编;朱德才,薛祥生,邓红梅编著.辛弃疾词新释辑评 上.北京.中国书店.2006.56-58
奠枕楼头风月,驻春亭上笙歌。留君一醉意如何?金印明年斗大。
宋孝宗乾道八年(公元1172)春,辛弃疾自司农寺主簿出知滁州。刚刚上任,为安抚民庶,收容商旅,曾创建奠枕楼。辛弃疾与内兄范如山二人志同道合,相交甚得。奠枕楼落成后,范如山到滁州探访,辛弃疾为他写下了这首词。
这首词和《破阵子·掷地刘郎玉斗》为姊妹篇,都是寿范南伯的。范如山字南伯,是辛弃疾的内兄,南渡后寓居镇江。不同的是,此词写在南伯未出仕时,故多生活语;而《破阵子·掷地刘郎玉斗》则是写在其将出任卢溪令时,故多勉励语,背景不同,风格迥异。
词的上片写范南伯的才貌与家事。开头两句写他的风采和才华。前一句言范南伯身姿挺拔如青松,风骨秀美超凡,不见其老,有“历落复崎嵚”(范南伯答辛弃疾诗自述语)之概。后一句论其诗。玉佩,一种用玉石制作的饰物,常常被用来赞美别人的文采。这里用玉佩相磨发出的清脆悦耳的声音来比喻范南伯的诗词之美,使人爱不释手,宛如金石落地,铿锵有力。“灵槎”二句写其家事。词人曾在此句下自注:“南伯去岁七月生子。”由七月生子联想起七夕牛郎织女相会的故事,言范南伯归乡与其妻相会,犹如乘灵槎,泛天河多摘几颗天星,多生几个贵子。古人认为多子多福,故“剩摘天星几个”,已隐含为其祝寿之意。
词的下片写其交谊。其中前两句写范南伯在滁州与词人会晤。游奠枕楼,登驻春亭,观看歌舞,吟赏风月,颇尽地主之谊和生日之欢快。结尾两句则转为劝勉之意。前一句劝范南伯在滁州多留一段时间,共同享受“一醉方休”的欢乐;后一句则鼓励他出仕为官,以实现个人的抱负。在古代的寿词中,常常离不开功名富贵的话题,因此“金印明年斗大”这句话既是劝他出仕,也隐含着对他的美好祝福。在词人的《破阵子·掷地刘郎玉斗》中,他曾为范南伯祝寿:“千古风流今在此,万里功名莫放休。君王三百州。”这句话将个人的风流与报效国家的功名联系起来,表明了范南伯的出仕愿望。这也符合辛弃疾的思想观念,使得这首祝寿词显得高雅而不落俗套。
全词语言较为平易近人,所叙多为生活中常见的事物,故其风格朴实平易,有较高的可读性。
参考资料
1、(宋)辛弃疾著.中国古典文学丛书 稼轩词编年笺注 上.上海.上海古籍出版社.2018.28-29 2、谢俊华注.辛弃疾全词详注 上.沈阳.辽宁人民出版社.2016.37 3、施议对撰.辛弃疾词选评.上海.上海古籍出版社.2018.44-45 4、叶嘉莹主编;母庚才,顾之京副主编;朱德才,薛祥生,邓红梅编著.辛弃疾词新释辑评 上.北京.中国书店.2006.56-5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