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晋太康,观星者曰:“夕有异气,见于斗牛之躔。”时方伐吴,或曰:“吴未可平,彼方得天。”独张华之博识,排是说之不然。迨孙皓之衔璧,气益著而不骞。于是雷焕附华之说曰:“是宝剑之精,维太阿与龙泉。”卒之劚获于丰城之狱,变化于延平之川。世皆以为是矣。
千载之后,有陆子者,喟其永叹:夫占天知人,本以考验治忽,卜运祚之促延。彼区区之二剑,曾何与于上玄?若吴亡而气犹见,其应晋之南迁。有识已悲宗庙之丘墟,与河洛之腥膻矣。华不此之是惧,方饰智而怙权。呜呼!负重名,位大吏,俯仰群枉之间。祸败不可旋踵,而顾自谓优游以穷年。夫九鼎不能保东周之存,则二剑岂能救西晋之颠乎?使华开大公,进众贤。徙南风于长门,投贾谧于羽渊。则身名可以俱泰,家国可以两全。彼三尺者,尚何足捐乎?
焕辈非所责,予将酹扈酒,赋此以吊吾茂先也。
在晋太康,观星者曰:“夕有异气,见于斗牛之躔。”时方伐吴,或曰:“吴未可平,彼方得天。”独张华之博识,排是说之不然。迨孙皓之衔璧,气益著而不骞。于是雷焕附华之说曰:“是宝剑之精,维太阿与龙泉。”卒之劚获于丰城之狱,变化于延平之川。世皆以为是矣。
在西晋太康时期,有位观察天象的人说:“晚上经常看到奇异的天文现象在斗宿(南斗)和牛宿运行的度次出现。”当时西晋正准备征伐东吴,有的大臣说:“东吴还不能灭,从天象上看吴正得天助。”唯独张华见多识广,驳斥这种说法的不对。等到东吴被灭,吴末帝孙皓投降,怪异的天象不仅一点没减少反而更加显著。于是雷焕附和张华这种说法,说:“这是宝剑的精气,只有太阿与龙泉。”终于在丰城狱基下挖掘出这两柄宝剑,后来在延平津宝剑化龙入川。世人都认为这种说法对。
千载之后,有陆子者,喟其永叹:夫占天知人,本以考验治忽,卜运祚之促延。彼区区之二剑,曾何与于上玄?若吴亡而气犹见,其应晋之南迁。有识已悲宗庙之丘墟,与河洛之腥膻矣。华不此之是惧,方饰智而怙权。呜呼!负重名,位大吏,俯仰群枉之间。祸败不可旋踵,而顾自谓优游以穷年。夫九鼎不能保东周之存,则二剑岂能救西晋之颠乎?使华开大公,进众贤。徙南风于长门,投贾谧于羽渊。则身名可以俱泰,家国可以两全。彼三尺者,尚何足捐乎?
千年之后,我陆游因此而慨叹:观察天象占卜人世吉凶,本来应从考察政治的安定与荒乱来占卜国运的长短。那区区的二剑与天象何关?如果说东吴灭亡而奇异的天象还出现,难道不从晋之南迁得到应验?有远见之人已悲晋王室宗庙化为荒丘废墟,以及异族入主中原。张华不担心忧虑这种危险,仍在玩巧设诈而弄权。唉!身负朝廷重臣之名,居高官之位,却与一群奸佞邪恶之人周旋。灾难和失败很快就要到来,反以为悠闲自得而安度晚年。九鼎尚且不能保住东周的存在,那么二剑岂能挽救西晋的危难?假使张华能开创特别公正的政治气氛,推荐众贤,把贾南风贬谪迁入冷宫,把贾谧投入羽渊,那么身名都可以安泰,家国均可以得到保全,还有什么值得为宝剑把生命弃捐?
焕辈非所责,予将酹扈酒,赋此以吊吾茂先也。
雷焕之流的方士不值得去责备,我将以扈酒祭奠,并写这篇赋凭吊我尊敬的张华。
参考资料
1、赵逵夫 编·历代赋评注 6(宋金元卷)·成都:巴蜀书社,2010年
在晋太康¹,观星者曰:“夕有异气²,见于斗牛³之躔(chán)⁴。”时方伐吴,或曰:“吴未可平,彼方得天⁵。”独张华⁶之博识⁷,排是说之不然。迨(dài)孙皓之衔(xián)璧⁸,气益著而不骞(qiān)⁹。于是雷焕(huàn)附华之说曰:“是宝剑之精,维太阿(ē)¹⁰与龙泉¹¹。”卒之劚(zhú)¹²获于丰城¹³之狱,变化于延平¹⁴之川。世皆以为是矣。
¹太康:晋武帝年号。太康元年,晋师伐吴,王濬以舟师次石头城下,吴末帝孙皓面缚舆榇,降于军门,吴亡。²异气:神异之气。古人认为下有神异之物,则上有神异之气。³斗牛:皆星宿名。⁴躔:日月星辰运行的轨迹。⁵得天:得天时。⁶张华:字茂先,《晋书》有传。⁷博识:博学多识。⁸衔璧:古代国君死,口中含玉,故战败出降者亦衔璧,以示国亡。《左传·僖公六年》:“许男面缚衔璧,大夫衰经,士舆榇。”⁹骞:亏损。¹⁰太阿:又作“泰阿”,古宝剑名,相传春秋时,楚王命欧冶子、干将铸龙渊、泰阿、工布三剑。¹¹龙泉:又作“龙渊”,也是古宝剑名。¹²劚:挖取。¹³丰城:今江西南昌市。¹⁴延平:津名,在今福建南平市东南,相传即雷焕剑化龙之处。
千载之后,有陆子¹者,喟(kuì)²其永叹:夫占天³知人,本以考验治忽⁴,卜运祚(zuò)之促延⁵。彼区区⁶之二剑,曾何与于上玄⁷?若吴亡而气犹见,其应晋之南迁⁸。有识已悲宗庙⁹之丘墟(xū)¹⁰,与河洛¹¹之腥(xīng)膻(shān)¹²矣。华不此之是惧,方饰智而怙(hù)权¹³。呜呼!负重名,位大吏,俯仰¹⁴群枉¹⁵之间。祸败不可旋踵(zhǒng)¹⁶,而顾自谓优游¹⁷以穷年。夫九鼎¹⁸不能保东周之存,则二剑岂能救西晋之颠乎?使华开大公¹⁹,进众贤。徙南风²⁰于长门²¹,投贾谧(mì)²²于羽渊²³。则身名可以俱泰,家国可以两全。彼三尺²⁴者,尚何足捐²⁵乎?
¹陆子:陆游自谓。²喟:叹息。³占天:占卜天意。⁴治忽:谓国家治理得好与不好。⁵促延:短促与长久。⁶区区:不足道之意。⁷上玄:天。⁸南迁:晋怀帝永嘉五年(311年),刘聪攻陷洛阳,晋怀帝被俘,中原大乱。琅邪王司马睿于建兴五年(317年)于建康即皇帝位,是为元帝,史称东晋。⁹宗庙:天子、诸侯祭祀祖先之处。¹⁰丘墟:荒废之意。¹¹河洛:黄河与洛水,代指中原地区。¹²腥膻:指为异族所占领。西晋亡后,中原地区先后存在过十六个小朝廷,大多为少数民族所建立的政权,均时间短促。¹³怙权:凭仗权力。¹⁴俯仰:周旋,应付。¹⁵群枉:许多错误。¹⁶旋踵:退缩。《管子·小匡》:“平原广牧,车不结辙,士不旋踵,鼓之而三军之士,视死如归。”¹⁷优游:悠闲自得。¹⁸九鼎:相传禹收九州之金,铸九鼎,以象九州。成汤迁九鼎于商邑。周武王迁于洛邑。周显王四十二年,宋大丘社亡,九鼎没于泗水彭城下。¹⁹大公:极其公正。²⁰南风:晋惠帝皇后贾南风,贾充之女。性酷虐,荒淫纵肆,干预朝政,诛杨骏、卫瑾等,废愍怀太子,皆独断专行。后为赵王司马伦以金屑酒毒杀。²¹长门:西汉宫名,代指后妃废居之处。汉武帝陈皇后,先有宠,后因妒被废,徙居长门宫。²²贾谧:贾充外孙,母贾午,父韩寿,嗣继贾姓。晋惠帝时,贾后专权,贾谧权倾一时。后与其母、父皆为赵王司马伦所杀。²³羽渊:代王公大臣被刑诛之地。《左传·昭公七年》:“昔尧殛鲧于羽,其神化为黄熊,以人于羽渊。”²⁴三尺:指剑。《史记·高祖本纪》:“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。”²⁵捐:丢弃。
焕辈非所责,予将酹(lèi)¹扈(hù)²酒,赋此以吊吾茂先也。
¹酹:以酒洒地表示祭奠。²扈:即“壶”,一壶。
参考资料
1、赵逵夫 编·历代赋评注 6(宋金元卷)·成都:巴蜀书社,2010年
在晋太康,观星者曰:“夕有异气,见于斗牛之躔。”时方伐吴,或曰:“吴未可平,彼方得天。”独张华之博识,排是说之不然。迨孙皓之衔璧,气益著而不骞。于是雷焕附华之说曰:“是宝剑之精,维太阿与龙泉。”卒之劚获于丰城之狱,变化于延平之川。世皆以为是矣。
千载之后,有陆子者,喟其永叹:夫占天知人,本以考验治忽,卜运祚之促延。彼区区之二剑,曾何与于上玄?若吴亡而气犹见,其应晋之南迁。有识已悲宗庙之丘墟,与河洛之腥膻矣。华不此之是惧,方饰智而怙权。呜呼!负重名,位大吏,俯仰群枉之间。祸败不可旋踵,而顾自谓优游以穷年。夫九鼎不能保东周之存,则二剑岂能救西晋之颠乎?使华开大公,进众贤。徙南风于长门,投贾谧于羽渊。则身名可以俱泰,家国可以两全。彼三尺者,尚何足捐乎?
焕辈非所责,予将酹扈酒,赋此以吊吾茂先也。
西晋太康时期,张华任中书令、散骑常侍,曾力排众议,劝谏晋武帝定灭吴之计。对晋灭吴,统一大业是有贡献的。灭吴的成功,证明张华见解之高明,由此产生出“丰城剑气之说”。此赋大约作于淳熙六年或七年(1179年或1180年),陆游在浙江衢州奉命调任江南西道常平茶盐公事,到抚州(今江西临川)任所,路过丰城县而作,通过驳斥前人的妄说(丰城剑气之说),阐发自己的议论,针对南宋王朝的腐败政治,借古讽今,希望人们吸取历史教训,励精图治。
此赋第一段提出关于丰城剑气的由来。开篇即通过对比,赞扬张华之博识卓见。对斗牛之间之异气看法不同,有人认为异气是吴正强盛,正得天助。古人颇遘信谶纬之说,这种看法关涉到晋是否伐吴的国家大计,所以“独张华之博识,排是说之不然”,这关系很重大。“独”字充满赞美之意。
第二段提出作者对丰城剑气的看法。“世皆以为是矣”,可见世俗成见之深,而只有“陆子者喟其永叹”。作者无限感慨系于笔端,力驳妄说之谬,独抒己见之精深,观察天象以占卜人世之吉凶,应从国家大事着眼,即从政治得失,国运的长短,而不应在区区小物上用心计。“彼区区之二剑,曾何与于上玄”的确是极为精辟之见。然后又将张华与有识者对比,有识者已认识到外族入侵,国事危险的严峻形势,而张华位居三公之大吏,却和贾后和八王之流一群奸佞小人搅在一起,对国家祸败即将来临毫无戒惧,却“饰智怙权”,苟且度日。对张华后期的作为的批评,可谓严厉。接着又以九鼎(贵重之物)与二剑(微物)对比,“九鼎”被认为夏、商、周的传田之宅,尚不能保东周之永存,……则二剑岂能救西晋之颠乎?可谓精警之语,寓借东周之灭亡影射北宋之亡。接着作者态度鲜明地提出自己的政治见解:“使华开大公,……则身名可以俱泰,家国可以两全,彼三尺者尚何足捐乎?”实际上作者主张实行开明政治,严惩奸佞,这不能不使人联想到南宋王朝的君昏臣佞,政治腐败。实行开明政治的后果可以“身名俱泰”、“家国两全”,既有对张华之同情和惋惜,也可以看作对南宋朝廷忠臣的激励,对奸臣的警戒。
结尾表现作者对张华的哀悼和同情。张华在西晋是位曾很有作为的大臣和有名的文学家,作者对其同情和衰悼是极为自然的,但不能因此认为作者的意图是对丰城剑气妄说的指谬,也不只是为“春秋”责备贤者,其主要是借古讽今,希望在朝权驻也吸取西晋灭亡的历史教训以励精图治,同时也表明自己关切时事,但情词又浑然一体,不露形迹,深得含蓄蕴藉之情致。
全赋文笔简洁,不铺陈事物,不故意卖弄才华,没有为文造情的生涩和堆垛,有破有立,抑扬吞吐,跌宕变化,辞气峻爽,立论鲜明,见解深刻,指切时事,高瞻远瞩。批驳旧说,理正辞严,阐述己见,严峻警拔,充分表现了政治见解独到,爱国为民的高尚情怀。
参考资料
1、田兆民·历代名赋译释·哈尔滨:黑龙江人民出版社,1995年06月第1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