淄川县西的白家庄有一居民,偷吃了邻居的鸭子。到了晚上,他觉得皮肤很痒。第二天早上一看,皮肤上长出一层细细密密的鸭毛,碰一碰就疼痛。那人大为恐惧,却找不到治疗方法。晚上梦见有人告诉他说:“你的病是上天的惩罚。必须让丢失鸭子的人骂你,鸭毛才会脱落。”但是邻家那位老翁素来度量很大,平常丢失东西,从未表露在语言和脸色上。偷鸭人欺骗老翁说:“鸭子是某某人所偷。他最怕挨骂;你骂他,也可以警诫他将来不犯。”老翁笑道:“谁有闲气骂恶人。”终究没有骂。那盗鸭人更加尴尬,就实话对邻居说了。老翁于是骂了他,他的病也完全好了。
参考资料
1、李桂奎 冀运鲁·聊斋志异鉴赏辞典[M]·上海:上海辞书出版社,2015 2、夏咸淳 陈如江·历代小品文观止[M]·西安: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,2019
¹邑:县。这里指作者家乡淄川县。²葺生:细毛丛生。葺,重重叠叠。³医:医治。⁴翁:称老年人,老头儿。⁵素:向来。⁶雅量:度量宽宏。《晋书·李寿载记》:“(寿)敏而好学,雅量豁然。”⁷征:表露,表现。⁸诡:欺骗。⁹某甲:旧时书面语中称“某个人”,没有姓名,就说“某甲”。¹⁰警:警告。¹¹卒:终于,到底,最后。¹²益:更加。¹³窘:尴尬。¹⁴因:于是,就。
参考资料
1、李桂奎 冀运鲁·聊斋志异鉴赏辞典[M]·上海:上海辞书出版社,2015 2、夏咸淳 陈如江·历代小品文观止[M]·西安: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,2019
蒲松龄善于用幽默而犀利的笔锋对人性中贪婪、荒淫、愚昧的一面进行辛辣的讽刺,从而酿造出一些妙趣横生的故事。《骂鸭》就是这样的一篇小品文,创作于清代康熙年间,载于《聊斋志异》卷五。
这篇故事富有哲理性,颇耐人寻味。全文寥寥二百余字,却能既写出了偷鸭者的窘迫,又一波三折,富有谐谑之趣,不可谓不高明。更值得注意的是,某人和邻翁的强烈对比。某人偷盗受到上天的惩罚,邻翁则是一个胸怀宽广的老者,某人并不能随便得到惩罚,为此还必须求助于邻翁。邻翁对这些琐事不计较,但为了帮助某人,还不得不骂他。通过这样的对比,盗鸭者的鄙卑行为与丑陋窘态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了。
骂人本是不良习气,失主骂人,本来不过解气而已,现在却能减免偷者罪罚,成了“善行”。骂人的特异功效,产生了与愿望相反的结果:痛恨遭窃而破口相骂的,反而帮了偷者的忙;不想追究的,却无意为难偷者。所以,作者不但提醒偷者应该畏惧上天的惩罚,也提醒骂人者应该慎用其“骂”。全文意味深长。
短短的一段文字就写得如此一波三折,这与蒲松龄对“精而腴,简而实”叙事风尚的追求有关。蒲松龄曾熟读《左传》,对史传文约事丰的笔法心驰神往,常常有意效法,再加上多年的八股文训练养成的字斟句酌习惯,让他在炼意、删繁方面颇讲究:“故一题到手,必静相其神理所起止,由实字勘到虚字,更由有字句处,勘到无字句处。”正因为蒲松龄对炼意、删繁有着自觉的追求,故而才能常常以几十字或数百字写出诸如《骂鸭》这样的一段曲折而富有哲理的故事,真正做到了“精而腴,简而实”。
参考资料
1、门岿.论《聊斋》的小品文[J].天津社会科学,1986(02):93-96 2、李桂奎 冀运鲁·聊斋志异鉴赏辞典[M]·上海:上海辞书出版社,2015 3、夏咸淳 陈如江·历代小品文观止[M]·西安: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,201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