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尹志平(1169~1251)为金末及元代蒙古时期著名全真教道士。字太和,祖籍沧河北沧州,宋时徙居莱州(今山东莱州市)。生于金大定九年(1169)。幼颖悟,读书日记千余言。年十四遇马钰,遽欲弃家入道,父不允,遂伺机潜往。后被追还,锁闭静室。无何,复遁去。逃之再三,父始从之。初住昌邑(今属山东)之西庵。
金明昌二年(1191),参邱处机于栖霞(今属山东),遂执弟子礼。久之,尽得邱之“玄妙”。此后,又问《易》于郝大通,受箓法于王处一。于是道名四播,远近尊礼,参道者不绝。继住潍县(今山东潍坊市) 之玉清观,主盟齐东者二十年。
元太祖十四年(1219),成吉思汗自乃蛮派使臣刘仲禄征召丘处机,闻志平为处机之上足,乃假道潍州,偕同志平去莱州昊天观见处机。对于邱处机之绝金、宋就元聘,起了赞画的作用。第二年,随邱处机北上燕京,西觐成吉思汗于大雪山,为处机十八随行弟子之冠。元太祖十九年,随处机返燕京,居长春宫。当是时,全真道声名远播,四方尊礼者云合。志平曰:“我无功德,敢与享此供奉乎!”乃退居德兴(府治今河北涿鹿)之龙阳观,寻隐烟霞观。邱处机卒时遗命志平嗣教(或云遗命宋道安嗣教。待处机丧事终,宋以年老请志平代),是为全真道第六代掌教宗师。
尹志平掌教后,元统治者之支持如故。全真道的鼎盛局面得以继续发展。
太宗四年(1232),窝阔台南征还燕京,志平迎见于顺天,帝令皇后代祀香于长春宫。太宗六年,皇后遣使劳问,赐道经一藏。太宗七年春,去沁州(今山西沁源)主黄箓醮事。九月,达平阳(今山西临汾),命宋德方率众编纂《大元玄都宝藏》,志平为之请旨并筹措经费。同年,为尊显其祖师,又去陕西兴复佑德、云台二观,太平、宗圣、太一、华清四宫,以翼祖庭。“时陕右甫定,遗民犹有保栅未下者,闻师至,相先归附,师为抚慰,皆按堵如故。”太宗八年秋,奉旨试经云中,度千人为道士。返燕京途中,“道经太行,山间群盗罗拜受教,悉为良民。出井,历赵魏齐鲁,请命者皆谢遣,原野道路设香花,望尘迎拜者,日千万计,贡物山积”。以上所记,难免有所夸大,但表明尹志平掌教时期,全真道的影响是很大的。姬志真《南昌观碑》云:“长春真人应召之后,大阐门庭,室中之席不虚,户外之屦常满。及嗣教清和真人(指尹志平——引者注)作大宗师,宠膺上命,簪裳接迹,宫观相望,虽遐方远裔,深山大泽,皆有其人。”太宗十年春,尹志平年届七十,将教事付李志常,而归隐于大房山之清和宫。定宗三年(1249)春,特旨赐“清和演道玄德真人”号,又赐金冠法服。
宪宗元年(1251)春尹志平逝世。
中统二年(1261),诏赠“清和妙道广化真人”。
至大三年(1310),加赠“清和妙道广化崇教大真人”。
诸缘种种怎生休,万虑纷纷何日息。情忘处、诸缘顿了,意灭时、万虑俱毕。
问君能有几多时,犹向人间弄智识。还知恁么便回光,免使临头愁戚戚。
山后三阳都历遍。宣德朝元,不晚须相见。数载师前人事倦。
区区独自随风转。
几度天长曾发愿。粝食粗衣,隔断人情面。富贵荣华无意恋。
不如岩下成修炼。
天下风光何处好。山海潜通,无比燕中道。四海云朋来往绕。
先师默悟知还到。
既入玄门须悟早。谁解修真,此事非草草。天意分明容起庙。
燕山千里来怀抱。
大教普闻天下转。返朴全真,日用垂方便。方便真慈清静愿。
心通渐觉人情远。
上士高明容易劝。既悟玄风,早早忘知见。世事安能长久恋。
不如认证元初面。
山后风光何处好。上谷灵踪,自古轩辕庙。涌出清流方曲绕。
森森绿桧知多少。
云水闲游今日到。信笔狂吟,自在开怀笑。万景难侵心合道。
全真妙体圆明了。
为人幸遇教门兴。折莫因循着世荣。节食减眠神自爽,忘情去欲气偏清。
暂时戒慎离灾苦,久远行持出死生。奉劝高明宜省悟,闻身强健早修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