红楼不闭窗纱。被一缕、春痕暗遮。淡淡轻烟,溶溶院落,月在梨花。
杨柳风斜。黄昏人静,睡稳栖鸦。短烛烧残,长更坐尽,小篆添些。
杨柳在斜风中飘拂,黄昏时一片宁静,巢中栖息着沉睡的乌鸦。残烛只剩下短短的一截。漫漫长夜我要坐到天亮。且先把盘香添加。
红楼不闭窗纱。被一缕、春痕暗遮。淡淡轻烟,溶溶院落,月在梨花。
红楼的窗户并未放下窗纱,却被杨柳的枝条,这一缕春痕暗暗遮挂,淡淡的轻烟似有似无,庭院里一片皎洁,月光正洒满了梨花。
杨柳风斜。黄昏人静,睡稳栖(qī)鸦。短烛烧残,长更坐尽¹,小篆(zhuàn)添些²。
早春怨:词牌名,又名《陇头月》、《柳梢青》、《玉水明沙》。元代词人张雨所创。双调,四十九字。睡稳栖鸦:即“栖鸦睡稳”的倒文。¹长更坐尽:夜长坐而难耐的意思。更:夜间敲更以报时,共五更,每更约两小时。²小篆添些:夜长添香的意思。苏轼《宿临安净土寺》:“闭门群动息,香篆起烟缕。”小篆:此指盘香,因其盘曲如篆文而得名。室内取暖的炉具,炉烟袅袅,盘旋而上,若篆文;又指袅袅上升的香烟。些:语助词。添些:言长夜独坐,再添些炉香。
红楼不闭窗纱。被一缕、春痕¹暗遮。淡淡轻烟,溶溶²院落,月在梨花。
¹春痕:春天留下的痕迹,指窗前烟柳。²溶溶:和悦宽广,形容月光如水泻。
红楼不闭窗纱。被一缕、春痕暗遮。淡淡轻烟,溶溶院落,月在梨花。
词作于丙午,道光二十六年(1846年),顾太清四十八岁。
词的上片分写室外室内冷落凄清的景象。开头三句先描画出室外之景, “杨柳风斜”点明天气,写动态; “黄昏人静,睡稳栖鸦”点明时令,与静态。一动一静,相反相成,表现出春夜寂清冷落的景象。接着三句写屋内女主人的动作,夜深了,室外一片静滥,除了风在摇动外,仿佛一切都已睡熟,但女主人却怨思难禁,孤灯独坐。“短烛烧残,长更坐尽”是说明女主人彻夜未眠, “小篆添些”写女主人孤寂地望着香烟在屋内缭绕,其形态就象篆文一样凝固在空中。这句词摹写物态,曲尽其妙,表现主人公百无聊赖的心境,非常传神。
下片写怨愁之情。但作者并非径情直行,而是通过景物描写流露出来。“红楼不用窗纱,被一缕春痕暗遮”,櫽括晏几道《玉楼春·东风又作无情计》:“碧楼帘影不遮愁”,但变化其意,使意蕴更丰厚,更含蓄。虽不言怨字,但琐窗朱户,暗帘愁碧,已将怨情托出。从写法上看,上片是泛写春夜情景,下片则透过女主人的眼睛来写由屋内望屋外的景象,使之蒙上主人公的怨思。 “澹澹轻烟,溶溶院落,月在梨花。”由晏殊《寓意》诗:“梨花院落溶溶月,柳絮池塘淡淡风”化出,也是写女主人眼中的景象。女主人在屋内无法排遣愁绪,只好凭窗望外,但见朦朦的月色下,薄雾犹如轻烟在空中弥漫,月光寂寥地洒在梨花之上,依然是一片凄清。至此,作者无可排遣的怨思仿佛就溶化在这无边的月色之中,成为情景交融的佳构。
王船山《董斋诗话》曾说:“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,而景生情,情生景,哀乐之触,荣悴之迎,互藏其宅。”从这首词看,作者并未直接抒写怨情,主人公的愁思主要是渗入景中,使情景“互藏其宅”。读者从染上了作者主观情绪的自然景物中,不难品味出其中孤寂冷清的怨情。
参考资料
1、卢兴基 ·顾太清词新释辑评:中国书店出版社,2005 2、张正吾,陈铭主编·近代诗文鉴赏辞典:光明日报出版社,199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