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诗文大全

形式:
杂剧 文言文
  • 送项判官

    断芦洲渚落枫桥,渡口沙长过午潮。
    山鸟自呼泥滑滑,行人相对马萧萧。
    十年长自青衿识,千里来非白璧招。
    握手祝君能强饭,华簪常得从鸡翘。

  • 次韵昌叔咏尘

    尘土轻扬不自持,纷纷生物更相吹。
    翻成地上万烟雾,散在人间要路岐。
    一世竞驰甘睬目,几家清坐得轩眉。
    超然只有江湖上,还见波涛恐我时。

  • 南乡子·自古帝王州

    自古帝王州,郁郁葱葱佳气浮。四百年来成一梦,堪愁。晋代衣冠成古丘。
    绕水恣行游。上尽层城更上楼。往事悠悠君莫问,回头。槛外长江空自流。

  • 沟上梅花欲发

    亭亭背暖临沟处,脉脉含芳映雪时。
    莫恨夜来无伴侣,月明还见影参差。

  • 歌元丰五首·其五

    豚栅鸡埘晻霭间,暮林摇落献南山。
    丰年处处人家好,随意飘然得往还。

  • 望夫石

    云鬟烟鬓与谁期,一去天边更不归。
    还似九疑山下女,千秋长望舜裳衣。

  • 州桥

    州桥踏月想山椒,回首哀湍未觉遥。
    今夜重闻旧呜咽,却看山月话州桥。

  • 谒金门·春又老

    春又老。南陌酒香梅小。遍地落花浑不扫。梦回情意悄。
    红笺寄与添烦恼。细写相思多少!醉后几行书字小。泪痕都揾了。

  • 太白岭

    太白巃嵷东南驰,众岭环合青纷披。
    烟云厚薄皆可爱,树石疏密自相宜。
    阳春已归鸟语乐,溪水不动鱼行迟。
    生民何由得处所,与兹鱼鸟相谐熙。

  • 山中

    随月出山去,寻云相伴归。
    春晨花上露,芳气著人衣。

  • 秃山

    吏役沧海上,瞻山一停舟。
    怪此秃谁使,乡人语其由。
    一狙山上鸣,一狙从之游。
    相匹乃生子,子众孙还稠。
    山中草木盛,根实始易求。
    攀挽上极高,屈曲亦穷幽。
    众狙各丰肥,山乃尽侵牟。
    攘争取一饱,岂暇议藏收?
    大狙尚自苦,小狙亦已愁。
    稍稍受咋啮,一毛不得留。
    狙虽巧过人,不善操锄耰。
    所嗜在果谷,得之常以偷。
    嗟此海山中,四顾无所投。
    生生未云已,岁晚将安谋?

  • 狼山观海

    万里昆仑谁凿破,无边波浪拍天来。
    晓寒云雾连穷屿,春暖鱼龙化蛰雷。
    阆苑仙人何处觅?灵槎使者几时回?
    遨游半在江湖里,始觉今朝眼界开。

  • 思王逢原三首·其二

    蓬蒿今日想纷披,冢上秋风又一吹。
    妙质不为平世得,微言惟有故人知。
    庐山南堕当书案,湓水东来入酒卮。
    陈迹可怜随手尽,欲欢无复似当时。

  • 同学一首别子固

      江之南有贤人焉,字子固,非今所谓贤人者,予慕而友之。淮之南有贤人焉,字正之,非今所谓贤人者,予慕而友之。二贤人者,足未尝相过也,口未尝相语也,辞币未尝相接也。其师若友,岂尽同哉?予考其言行,其不相似者,何其少也!曰:学圣人而已矣。”学圣人,则其师若友,必学圣人者。圣人之言行,岂有二哉?其相似也适然。

      予在淮南,为正之道子固,正之不予疑也。还江南,为子固道正之,子固亦以为然。予又知所谓贤人者,既相似,又相信不疑也。

      子固作《怀友》一首遗予,其大略欲相扳以至乎中庸而后已。正之盖亦常云尔。夫安驱徐行,轥中庸之庭,而造于其堂,舍二贤人者而谁哉?予昔非敢自必其有至也,亦愿从事于左右焉尔。辅而进之,其可也。

      噫!官有守,私有系,会合不可以常也,作《同学一首别子固》以相警,且相慰云。

  • 君难托

    槿花朝开暮还坠,妾身与花宁独异。
    忆昔相逢俱少年,两情未许谁最先。
    感君绸缪逐君去,成君家计良辛苦。
    人事反覆那能知?谗言入耳须臾离。
    嫁时罗衣羞更著,如今始悟君难托。
    君难托,妾亦不忘旧时约。

  • 即事

    径暖草如积,山晴花更繁。
    纵横一川水,高下数家村。
    静憩鸡鸣午,荒寻犬吠昏。
    归来向人说,疑是武陵源。

  • 冬至

    都城开博路,佳节一阳生。
    喜见儿童色,欢传市井声。
    幽闲亦聚集,珍丽各携擎。
    却忆他年事,关商闭不行。

  • 游褒禅山记

     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,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,而卒葬之;以故其后名之曰“褒禅”。今所谓慧空禅院者,褒之庐冢也。距其院东五里,所谓华山洞者,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。距洞百余步,有碑仆道,其文漫灭,独其为文犹可识曰“花山”。今言“华”如“华实”之“华”者,盖音谬也。

      其下平旷,有泉侧出,而记游者甚众,所谓前洞也。由山以上五六里,有穴窈然,入之甚寒,问其深,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,谓之后洞。余与四人拥火以入,入之愈深,其进愈难,而其见愈奇。有怠而欲出者,曰:“不出,火且尽。”遂与之俱出。盖余所至,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,然视其左右,来而记之者已少。盖其又深,则其至又加少矣。方是时,余之力尚足以入,火尚足以明也。既其出,则或咎其欲出者,而余亦悔其随之,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。

      于是余有叹焉。古人之观于天地、山川、草木、虫鱼、鸟兽,往往有得,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。夫夷以近,则游者众;险以远,则至者少。而世之奇伟、瑰怪,非常之观,常在于险远,而人之所罕至焉,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。有志矣,不随以止也,然力不足者,亦不能至也。有志与力,而又不随以怠,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,亦不能至也。然力足以至焉,于人为可讥,而在己为有悔;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,可以无悔矣,其孰能讥之乎?此余之所得也!

      余于仆碑,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,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,何可胜道也哉!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。

      四人者:庐陵萧君圭君玉,长乐王回深父,余弟安国平父、安上纯父。

     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,临川王某记。

  • 示长安君

    少年离别意非轻,老去相逢亦怆情。
    草草杯盘共笑语,昏昏灯火话平生。
    自怜湖海三年隔,又作尘沙万里行。
    欲问后期何日是,寄书应见雁南征。

  • 游钟山

    终日看山不厌山,买山终待老山间。
    山花落尽山长在,山水空流山自闲。